
网上配资账号
在清远连州市实验小学新设不久的科技课堂上,孩子们正小心翼翼地将传感器连接到智能小车上,指尖轻触电脑,小车应声启动,稳稳前行,教室发出一阵欢呼。这堂由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带来的AI实践课,让曾经遥不可及的前沿科技在教育滋润中扎根乡土。
四年来,围绕《广东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关于“建立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创新实践共同体师生线上线下学与教的连接”的要求,广东省以实体平台夯实基础,用虚拟空间打破边界,通过财政投入、社会募集、资源推送等方式,改善受援地办学条件,补充优质资源。看得见的校园与摸不着的网络,共同描绘出一幅覆盖粤东粤西粤北的育人帮扶图景。
硬件筑基打造新型“育人空间”
教育帮扶,基础先行。在广东多地,一批批先进教学设备进驻课堂,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中小学教学实践提供安全舒适、高效便捷的环境。
教育新基建,打通“最后一公里”。帮扶工作直面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基础教育设施落后的痛点,聚焦“补短板、强弱项”。广州投入大量财政和社会帮扶资金用于受援地学校基础建设和设施配备,有力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2022年,在黄埔区教育局积极沟通、协调下,广东省公益事业促进会和广东粤大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捐赠766万元为清远市佛冈县水头中学新建宿舍楼和修缮饭堂,使孩子们的食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出资10万元支持文福镇中心小学图书馆升级,购置图书、阅览桌椅等。同年8月图书馆建成使用,有效改善办学条件。
社会凝聚,多点一线,以多元帮扶渠道共筑教育未来,为学子插上追寻梦想的翅膀。广州商学院捐赠价值约102万元的电脑和显示器等教育物资160多台,帮助平远县学校更新教学设备。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联合多家社会企业向汕尾市水唇镇中心小学捐赠了价值10万元的平板电脑和AI数据包。在随手点亮的AI程序面前,孩子们看到了数字技术与乡土特产的结合点,让“数智助农”变得清晰可触、生动有趣……资金和物资的捐赠不仅彰显了切实到位的深厚关怀,更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基础教育开启了一扇接触创新科技知识的新窗口。
教学设施从“有”到“优”的全面升级,让环境真正成为滋养心灵的育人空间。帮扶行动超越了简单的设备捐赠,更注重学习空间的整体重塑,创新示范基地与艺术培养空间成为实体平台的新形态。五邑大学启动江门市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基地项目,2021年以来,学校投入804万元,建设升级一批智慧教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互动性,改善培训硬件环境,为江门市中小学教师提供了优质的培训资源,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广州华商职业学院与梅州市蕉岭县友邦小学共同打造了“华商书画梦工坊”,改善书画功能教室环境条件;邀请专业的书画教师,打造让孩子们放飞梦想、挥洒创意的艺术乐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先进的设施拔地而起,多样便捷的数字技术注入动力,各具特色的创新教学空间激发潜能,受帮扶地区的学生们正在更高的平台上探索未知、仰望未来。正是帮扶各方真金白银的投入,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让粤东粤西粤北的孩子们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跃升。
软件赋能点亮智慧“数字校园”
如果说实体平台是支撑教育发展的“骨架”,那么虚拟平台就是输送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各地的“血管”。在帮扶行动中,广东让师资帮扶、名师授课、跨域科普讲座等优质教育资源突破时空限制,贯通教育交流与切磋的渠道,使每一所乡村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都能点燃教育创新的火种。
智慧课堂走进山乡,提高当地教育教研水平。广州市依托“广州共享课堂”“智慧阅读”“智慧教研”等平台,与湛江等帮扶合作地区共享优质教育教学、教研资源。截至2024年10月,依托“AI师训”课堂测评行动,为清远提供20节大数据课堂教学诊断服务;深入实施“AI师训”云端研学专递行动,远程开展双师课堂、三师课堂和专递课堂等活动超过14场,惠及湛江等地师生约12439人次。深圳市龙华区在河源市紫金县构建“互联网+”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县城18所学校推动“学乐云”智慧教学平台试点应用,在乡镇中小学进行“101”教育平台的试点应用,融合“在线教学+传统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协助教师对学生形成精准“画像”,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数字化教学素养与个性化学习指导能力,推动了教师角色的现代化转型。支援单位始终贯彻“融入式”理念,利用云资源,推动基础教育帮扶工作内涵式发展。
数字资源跨越时空,点燃乡村师生创新火种。在梅州,“超星期刊”系统将海量教学科研资源实时推送到教师指尖;广州市第九十七中学教育集团在廉江市安铺中学开展“微信小程序+”研修营,使学生们得以沉浸式体验数学建模与小程序开发的科技魅力。在河源与汕头,200余名学生通过Classin平台,与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华侨城小学的学子实现异地师生同上一节课,推进异地教师同教研。岭南师范学院同步开发的《乡村中学英语课程资源包》,70个多媒体课件、200个情境教学案例、1300余节微课等教育资源可以实时更新与下载,大大拓展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流通范围,提高了教育成果的传播效率。
打造数字“智慧校园”,促进教育帮扶跨区域协作。多年来,深圳市探索打破地域距离限制的教育帮扶方式,将深圳教育云资源平台免费向对口地市共享开放,里面包含了7866个教学资源包和1.4万节优质课例,涵盖了小学、初中、高中共45个学科,对口地区的教育部门及专家教师均可免费使用平台上的教育教学资源。深圳市罗湖区等地学校积极开展“共创共学”的远程协同上课,借助Classin平台进行线上研课交流,让帮扶地区学校班级实时参与本校的课堂教学,实现跨越地理界限的资源共享。2023年起,广东工业大学在茂名市2所小学共计30个班级开展了“数字化闭环式学教融合”的教学改革试点,围绕打造代表未来教育新常态的云端学校,全面探索教育服务和教育治理新模式,孵化了一批“数字化闭环式学教融合”标志性成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新经验,为深化课程改革提供新方案,为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贡献新智慧。
从山区的AI小车课堂,到各地市政府捐资建设的现代化学校,从山区教师手中的一块智能平板,到覆盖千校的“云中课堂”网络……多方合力之下,受帮扶地区教育发展现状逐步改变,通过各种平台搭建的桥梁,乡村学校与城市教育之间正在实现“天堑变通途”,成为孕育创新教育的沃土。这一生动的教育实践遍及广东教育帮扶的宏大与细微之处,让每一座校园都融入广东教育的宏伟蓝图,让每一个孩子都在优质教育资源的蓝天下,奔向更辽阔的远方。
文|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副研究员钟罗金
孙唯 陈欣悦
图|受访者提供网上配资账号
启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